基本資料
【姓名】成醫師
【性別】男
【年紀】68歲
【疾病史】無特殊既往案例,唯近期手腳無力、吞嚥困難
【就診日期】2021年08月13日
【處置】安排全身PET-CT檢查
【主訴】2020年2月農曆年左右,察覺左手無力,且逐漸蔓延到右手,最後延伸到雙腿。
【鑑別診斷】
於早期出現哪些症狀取決於最先受到影響的運動神經元是哪些。腿起病型患者會出現走路或跑步時跌到或絆倒,走路時明顯拖腿而行。臂起病型患者在做一些需要靈巧手工的事時可能會遇到困難,如扣襯衫的扣子、寫字或把鑰匙插入鎖中。少數患者這些單手或單腳的症狀會維持較長的一段時間,被稱為單體肌萎縮。ALS是最常見的五種運動神經元疾病(MND)之一。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由中樞神經系統內控制骨骼肌的運動神經元退化所致。由於上、下運動神經元退化和死亡,肌肉逐漸衰弱、萎縮。最後,大腦完全喪失控制隨意運動的能力。最終會造成發音、吞嚥,以及呼吸上的障礙。這種疾病並不一定會如阿茲海默病般影響病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相反,晚期疾病病人可一直保持清晰的思維、保留發病前的記憶、人格和智力。雖然呼吸機可以緩解呼吸問題並延長生存期,但是卻不會減緩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病程。大部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從病發開始3至5年內死於呼吸衰竭。從發病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時間為39個月,只有約4%的病人存活超過10年。美國吉他手傑森·貝克於1989年發病至今,而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存活了55年,他們都是十分罕見的病例。
咀嚼和吞嚥困難都會增加進食的難度,以及窒息和將食物吸入肺部的風險。在患病的晚期,吸入性肺炎會加重,而保持正常的體重也會越加困難,並有可能需要通過插管進食。隨著膈肌和肋間肌的無力,呼吸也會開始衰弱。肺功能指標,比如肺活量和吸氣壓力都會下降。呼吸起病患者,這些症狀可能在四肢發病前出現。
【診斷】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英語: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縮寫為 ALS),也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有時也稱為盧·賈里格症(英語:Lou Gehrig's disease)、漸凍人症、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漸進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
|
初診PET-CT影像報告,顯示腦部正常
|
初診時走路困難,舉步維艱
|
【處置】

|

|
回診時不需要攙扶,能自行走路
|
第一個恢復的地方,腳能活動自如,另成醫師信心大增
|
【預後】滅火抗炎針,第一周:3針
第二周:4針
【病人反饋】
治療前:2020年2月農曆年左右,察覺左手無力,且逐漸蔓延到右手,最後延伸到雙腿,所以開始四處求醫,在西醫沒有明確診斷及治療方法,所以他選擇王群光自然診所。王院長就給他施以自然醫學療法,採用低醣、高油飲食。成醫師非常相信王院長的處置,他大量喝油,甚至感覺自己身上有油的味道。另外,王院長也鼓勵成醫師用氫氧混合氣治療,廠家特地安排兩台氫氧混合氣機,一台放在成醫師診所,一台放在他的家中,廠家希望他得到很好的療效。由於無力感繼續加重,範圍擴大,所以王院長介紹他於2021年8月13日到錢本文診所就醫。錢本文診所己療了PET-CT檢查,錢教授判讀他腦部間隙和正常人相當,沒有萎縮,腦基底部也沒有病變,雙側大腦對稱,小腦沒有萎縮,既沒有阿茲海默症,更沒有巴金森病,錢教授診斷為周邊神經病變而不是中樞神經疾病。囑其繼續接受自然療法。
成醫師雖然完全遵照王群光院長的自然療法,可是他的肌肉明顯的無力和萎縮。其他顯性的症狀包括吞嚥困難及肌肉僵硬。肌無力會影響四肢,看診時無法很好的使用電腦;說話開始含糊和帶鼻音的現象,他繼續在醫學中心接受診斷,經過一系列的磁共振、脊椎穿刺、肌電圖檢查(EMG),今年年初才確立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為漸凍人。錢教授基於同行的關心,年後打電話慰問,才知道他得了不治之症,錢教授鼓勵他來診所進行滅火抗發炎治療,錢教授說,此療法絕對沒有併發症,並告訴他“You have nothing to lose.”,所以她於今年2月15號前來複診。
治療後:打了第一針,由於他自己是醫生,錢教授體諒他往返行動困難,所以鼓勵他帶回兩針,請他自己診所的護士替他注射,由於他自己害怕打針,所以隔天才進行注射,錢教授予以慰問,他說完全沒有副作用,他完全贊同錢教授說的“You have nothing to lose.”。3月5號,成醫師來複診,很高興的說,打完第三針,腳明顯的有力,信心大增,他自己說那種有力的感覺並不是心理作用。由於他害怕打針,所以他問一次打兩針可以嗎?,因為錢教授有用過,一天兩針效果很好,所以鼓勵他帶四針回去,目前已不需要攙扶就可以走路,顯然病情已受到控制,並且已在逆轉中。